中国教育报-中国教育新闻网讯(记者 张欣)12月27日,以“新时代·新征程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”为主题的人民网2022大学校长论坛在吉林长春举行。论坛发布了《2022年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情况分析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。
当前,高校思政课建设被提到新高度、呈现出新特色。思政课顶层设计不断加强,形成多部门合力的工作格局。思政课学科建设取得高质量发展,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,思政教育内容与主体更加广泛,实现资源互通、优势共享,舆论氛围更加浓厚热烈。
《报告》认为,从舆论传播的角度看,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呈现以下四个特点:
思政课社会关注度高,头部示范效应增强。2022年,涉“思政教育”媒体报道达36万多篇。就传播渠道而言,以微信、网络媒体为主;看地域分布,北京热度最高,其次为江苏、浙江、上海、广东,上述地区高校思政教育开展范围广、程度深,引领和示范作用强。
思政课改革持续推进,学生参与度增强。2022年,各大高校持续推进思政课改革,沉浸式、体验式的学习越来越普遍,学生参与感和学习主动性不断增强,思政课真正“活”起来。各种思政资源融入“校内课堂”,红色元素深入“学校课堂”,不断丰富和拓展了课堂内涵和外延。
社会大课堂成思政重要“阵地”,课程体系日渐完善。不少高校结合本地历史文化特色与红色资源优势,把思政课堂搬到社区街道、田间地头、生产一线等,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融合,使学、思、践、悟成为完整体系。
融合优势凸显,科技叠加激发课堂新活力。2022年,思政课的融合优势逐渐凸显,网上思政课新样态加速形成。直播、短视频、H5、VR等新媒体技术在思政课中得到广泛运用,令学生耳目一新。
《报告》根据各高校思政课程的社会反响、信息传播量、主流媒体关注度、舆论反馈情况等维度,在全国选出18个典型案例,分别是:北京大学开展“乡村振兴”等主题实践思政课、清华大学推进“乡村振兴工作站”建设、中国政法大学开展“1502”新时代青年知行社思政实践活动、中南大学打造实践教学基地“问渠长廊”、上海交通大学打造“微型洱海”景观思政教学、兰州大学坚持一体两翼推进“大思政课”建设、武汉大学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、中国石油大学(北京)“风华传薪”多元立体网络“大思政课”平台、北京师范大学“电影下乡——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支教行”活动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载人航天精神专题课程、中国海洋大学海上科学考察思政课堂、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微宣讲团、华东师范大学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点、北京理工大学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“师说·青听”系列微课、华北电力大学“电力思政”系列品牌课程、吉林大学“主题式”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、山东“长青联盟”《大国风范》在线特色专业思政课等。
根据当前全国高校思政课开展情况,《报告》提出4点建议:创新课程模式,重视思政课教学精准化改革;善用社会大课堂,以实践教学解答现实“大问题”;推动思政数字化建设,打造沉浸式教学模式;优化思政师资队伍,做好内部挖掘外部引育工作。
作者:张欣
来源:中国教育新闻网